9月15日至17日,四年一次的第十一屆全國壓力容器學術會議在合肥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壓力容器分會、國家壓力容器與管道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由浙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浙江錦敦氣體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武漢海王機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山東恒通膨脹節制造有限公司、國鎵芯科(池州)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青島新力通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浙江藍能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協辦。來自國內科研、設計、制造、使用、檢驗、高校、安全監察等系統和德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外籍專家學者近500人參加會議。
16日上午,會議隆重開幕。安徽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安徽省科協主席韓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副局長周亮,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陳超志,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張志,中國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促進會秘書長王曉雷,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副院長(正局級)賈國棟,合肥市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王挺,日本科學院外籍院士李銀生等領導和來賓參加會議。壓力容器分會榮譽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機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氫能研究院院長鄭津洋視頻參會。分會榮譽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涂善東,分會榮譽主任委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原局長宋繼紅,分會榮譽主任委員、中國特檢院原總工程師壽比南,分會副主任委員、合肥通用院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國機集團首席專家王冰,分會副主任委員中石化化工事業部原副主任(正局級)徐鋼、華東理工大學校長軒福貞、南京工業大學原副校長鞏建鳴、清華大學教授劉應華、西安交通大學原副校長程光旭,常務委員浙江錦敦氣體裝備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夏康等分會相關領導出席會議。
分會副主任委員、總干事,合肥通用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范志超主持開幕式并致開幕詞。范志超代表會議主辦方,向出席大會的各位領導、院士專家、國內外的各位來賓表示誠摯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壓力容器事業發展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感謝。他指出,全國壓力容器學術大會自1980年開始,45年來已成功舉辦了十屆,是我國廣大壓力容器科技工作者開展學術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對推動我國壓力容器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陳超志代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向大會召開致以熱烈祝賀,他指出,壓力容器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裝備,分會與合肥通用院深度產學研協同,在戰略研究、技術攻關等方面成果豐碩,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學會將持續支持分會工作,共促壓力容器行業高質量發展。
周亮代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致辭,充分肯定分會在服務國家戰略、完善標準、搭建平臺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希望分會聚焦行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技術升級,助力我國壓力容器技術走向世界,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再作貢獻。
開幕式上,王冰宣讀第四屆中國壓力容器優秀青年論文授獎公告,涂善東宣讀第三屆“金盾杯”中國壓力容器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授獎公告,與會領導向獲得優秀青年論文和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20余名青年才俊頒發了證書。
開幕式后舉行了主旨報告會,由涂善東、壽比南、軒福貞、賈國棟主持。
宋繼紅作了題為“特種設備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最新進展”的主旨報告,介紹了第十屆全國壓力容器學術會議以來特種設備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成效,分析了當前特種設備安全形勢和法律制度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闡述了特種設備安全發展的趨勢特點及相關的熱點問題,并就運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特種設備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提出建議。
鄭津洋作了題為“極端環境材料行為及其對壓力容器設計的影響”的主旨報告,系統分析了極端環境對壓力容器材料行為的作用機制和規律,重點闡述了相關研究成果在高壓儲氫容器抗氫脆設計、基于材料深冷強化的深冷壓力容器輕量化設計,以及車載高壓氫氣瓶耐火性能預測等方面的創新應用。
陳學東作了題為“中國極端條件壓力容器設計制造與維護技術進展”的主旨報告。報告回顧了“十四五”以來我國壓力容器設計制造與維護技術進展,分析了未來科技與產業中與壓力容器相關的科技需求以及面臨的挑戰,結合行業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提出了“十五五”若干研究建議,并圍繞氫能利用、人工智能、深海深地深空、生物制造、極端制造等重點方向分享了技術預見。
壽比南作了題為“鍋爐和壓力容器標準國際化技術展望”的主旨報告,梳理了近年來鍋爐壓力容器標準的國際化進展,分析了全球鍋爐壓力容器產業的標準化需求,研判了標準國際化對我國相關產業的挑戰與機遇,探討了深入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借鑒意義,提出了鍋爐和壓力容器國際標準的技術發展方向和工作目標。
賈國棟作了題為“壓力容器全壽命周期風險防控技術現狀與展望”的主旨報告,剖析了全壽命周期風險防控的現狀與挑戰,指出壓力容器安全風險防控需打破“分段治理”,通過產學研用協同發力,構建全壽命周期風險防控技術、標準和管理模式,打造數據與智能技術驅動的全鏈條協同生態,從而實現本質安全、長效經濟和數智化轉型。
軒福貞作了題為“以器載道-高溫高壓裝備技術的新挑戰”的主旨報告,提出裝備研發需推動從傳統單一裝備開發向工藝-裝備協同的系統路徑轉型,創新性闡釋了“以器載道”理念內涵,結合新一代半導體等核心器件研制目標,系統解析該理念的創新實踐路徑,強調從生命周期、電化工新技術等維度保障裝備安全與工藝發展。
張建偉院士作了題為“具身智能連接世界模型、造福人類”的主旨報告,指出在非結構化極限環境中實現自主作業仍面臨多重挑戰,介紹了人工智能賦能實踐路徑,分析了“具身智能”在機械系統全生命周期的應用趨勢,提出以服務人類共同需求為導向,注重倫理治理,推動通用智能機械系統與相關物理、工程學科協同發展。
大會主旨報告緊扣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系統研判行業技術前沿趨勢,深入交流關鍵技術創新成果,對傳統產業升級、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培育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有助于凝聚行業共識、深化產學研協同,加快我國壓力容器行業技術進步。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學術技術交流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圍繞壓力容器材料、設計、制造、檢驗檢測和使用管理等領域宣讀交流了176篇論文。這些論文介紹我國壓力容器相關技術最新進展,分析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以及前瞻未來發展趨勢。
????本次學術會議還設有國際分會場,來自日本科學院外籍院士李銀生、德國巴斯夫技術中心總監Bernd?Glaser先生、加拿大核工程公司首席工程師Steven?Xu先生、日本國內對策委員會田村博先生、日本東京大學Kazuki Shibanuma教授、日本九州大學Aleksandar?Staykov教授、英國焊接研究所技術顧問孫星博士、英國腐蝕學會理事長高云男博士、英國因達森公司首席技術官鐘鋮歡分別圍繞中國核電站重要部件結構完整性評估研究、儲罐真空損傷的原因與解決辦法、技術研發對加拿大核反應堆延長服役的支撐作用、加氫機軟管標準化、基于多尺度建模策略的鋼材疲勞壽命預測、氫脆的氣相抑制及催化表面化學方法、氫環境下焊接管道材料的疲勞與斷裂力學性能、油氣生產設施中承壓設備基于風險的檢驗、傳感器賦能檢測自動化與轉型等進行技術交流與討論,對壓力容器相關技術發展開展了探討。